香港經濟怎麽了:一個久居香港的北京人的看法

2016/06/20 瀏覽次數:6 收藏
分享到:

  1993年到香港教書,一呆便是二十幾年。香港已成為了我的第二家鄉。這二十幾年,加之在1980年月後期在香港大學讀研討生的時光,我親歷了港英當局時代、香港的回歸,然後看著香港一步步走到“占中”,再到打著“本土”旗幟搞港獨的集團湧現的本日。

  最近,香港經濟目擊愈來愈不可,各類指標——包含港人經常引認為豪的“自由經濟”競爭力排名,開端下跌。乃至,咱們通俗人都能感遭到的一些“指標”也鄙人滑。好比,下了飛機等行李的時光愈來愈長,各類花費辦事愈來愈貴且質量降低——在一個全新的影院花80元看個新片子《北京碰到了西雅圖之不貳之戀》,竟然斷片10分鐘(這是我在香港棲身這麽多年第一次碰著)。

  固然,我的這類描寫,比起比來見到的常住廣深者所撰文章中的香港,已經是輕描淡寫很多了。

  在他們眼裏,香港在經濟成長和政治形態上已周全落伍:經濟上,在制作業分開、又沒有高科技接力成長的情形下,過分依附地產和辦事業,已沒法有將來;政治上,由於被西方歷久洗腦,沒法真正實行一國兩制,更沒法與要地本地融會;大眾眼看著被大陸趕超,仍舊自命不凡,看不到本身的題目。結論是:懸崖勒馬,與深圳聯手成長一個港深大都會,才是有想象力的來日誥日。

  我認為,他們切實其實代表了很多深圳乃至要地本地許多人對香港的意見或印象,便是:香港被深圳跨越為期不遠(便是這個詞所內含的心態);香港若不翻然覺悟,就病入膏肓。但我認為,這不是香港的實際,而是對香港的成見。

  而這些典範的成見,來自他們可以看到的關於香港的報導及他們短時間到訪香港留下的印象。作為一個通俗的、久居香港的市民,和比一樣平常香港市民更懂得要地本地的學者,我想與眾人聊聊我對本日香港的熟悉與意見。

  先談要地本地同夥最關懷的經濟方面。

  按要地本地的習氣,我先從GDP提及。2014年,生齒730萬的香港的GDP是2910億美元,人均GDP(PPP)是52,552美元 [比較:新加坡78,958美元,上海29,156美元(2015年PPP),北京30,241美元(2015年PPP)];沒有找到深圳的可比數據,但深圳南山區2014年的人均GDP高達49,000美元(假如用PPP算,高過香港)。

  香港曩昔十年經濟增加速率雖比中國大陸低很多,仿徨在2%到5%之間(2015年為1.9%),但縱觀曩昔40年,香港閱歷了制作業動員的經濟騰飛、從制作業進入辦事業主導構造的安穩過渡、新構造下再上升如許三個階段 (見圖一)。

  數字也清晰表現,香港經濟升沉是外部經濟決議的:往往天下經濟湧現顛簸——好比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急和2008年的天下金融海嘯,香港都跌個底朝天。但從較長的時段看,香港在本身的制作業轉移到中國要地本地今後,一向依靠著中國經濟增加的走勢向上,特殊是享受了“自由行”花費帶來的直吸收益(背面再細談)。

  其他一些指標,比方百分之三的賦閑率、百分之四上下的通貨膨脹率、當局欠債占GDP的比重為33%等,皆表現出,香港經濟在天下規模內都是屬於很康健的,特別斟酌到她已成為一個蓬勃程度的經濟體,在如斯風高浪急的十年中持續以2-4%的增加率前行,已很榮幸。

  香港公民臨盆總值(GDP) 總值(線狀)與增加率(柱狀)積年變更

  那末,咱們在香港和在大陸的人,為何都感到香港經濟不可、看不到前程了呢?

  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緣故原由。第一,咱們平日會將香港與新加坡和中國要地本地(或個中的都會如深圳、上海、廣州)做比擬;比擬的成果便是香港在爬行,新加坡和中國要地本地的重要經濟都會都在大進。比要地本地都會經濟增值慢,好說明,一句話,成長基數分歧。

  與深圳比,深圳有一個異常棒的方面,便是把高科技、互聯網經濟搞上去了。這兩點,香港基本不是敵手,重要在於,從一開端,二者就沒有向統一個偏向成長。就像一個是天下泅水新冠軍,另一個是風帆賽明星。香港沒有宏大的互聯網市場是究竟,香港當局沒有實時投入去成長IT也是究竟。

  另有一個比擬,便是把新加坡放進來一路比——從本世紀開端的15年,新加坡把香港甩了一大截,人均GDP居然高了近50%!為何?直接與基本的差異,就在新加坡有很強的高科技家當和煤油加工產業,而這兩個行業的產物在曩昔十幾年間都越賣越貴,新加坡幣對美元也越升越有(直到比來才回落了一些,而港幣是和美元掛鉤的)。

  與此相反,香港經濟愈來愈依附旅行,旅客還越做越低端(自由行漸漸從中國大都會開放到二三線都會,這裏的要地本地旅客花費付出重要在購物,而不是旅店美食和旅行,見背面的評論辯論),香港話叫做“旺市不旺財”。

  口岸也是,愈來愈多的是低收費的中轉集裝箱(從2000年的占總吞吐量的30%增長到2015年的70%),陸路直運的高收費的買賣,和在香港有開箱物流增值辦事的轉口商業箱,都愈來愈少。一樣平常老庶民未必留意到,天下最大的集裝箱船埠謀劃商和記黃埔,實在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以前就把其香港葵青船埠的重要股分賣給了迪拜港務團體。

  也便是說,香港雖以其異常高的效力處置著增長的流量,但每一個單元的流量(集裝箱)帶來的增值卻愈來愈小:都會的重要經濟支柱進入了效益遞減的通道。這其中央接或稱作深條理的緣故原由,便是香港在須要轉型成長高科技的年月,沒有像“新加坡公司”那樣,在當局引誘下團體投入並向著新經濟轉型。

  再談談甚麽是“踴躍不幹涉”政策下市場選取帶來的隱性改變。據香港商業成長局的一個專項查詢拜訪,香港企業在中國要地本地的離岸投資於2013年發生的增值量,已跨越香港昔時的GDP總值。也便是說,香港本錢在香港以外再造了一個香港。

  咱們不知到底這部門GDP發生的利潤有若幹回到了香港來花費,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便是它們沒有被盤算在香港的人均GDP中,也不在人均收入中。從香港經濟指標表示上看不到的這一偉大財產,大概是香港貧富迥異的隱性緣故原由之一。

  大概,這可以幫咱們解開一個經常百思不得其解的謎:為何香港經濟貌似欠好的情形下,高端餐館和文娛場合卻每每每天爆滿。那邊一般為販子和講當地話的80後、90後年青人,他們開Tesla和BMW,是要地本地經濟騰飛制作的香港富二代。他們與在香港社會底層事情、沒有受過甚麽教導的一批藍領與底層辦事業白領,與住在新界北公屋的新移民,完整生存在兩個天下。

  香港這個號稱天下“最自由的經濟”(張五常、弗裏德曼語,及一些機構的排名)中另外一個隱性的器械,便是稅收的轉嫁。香港的小我所得稅(薪俸稅)和企業所得稅(利得稅)都很低,分離是不高於15%和16.5%。而貨物收支口除少少數的煙酒一類限定品外,都是免稅的。資金交往也是自由的,是以對投資者有吸引力。

  低稅率的當局靠甚麽贍養本身、贍養公事員,舉行大眾舉措措施的投資扶植與保護開支?一個財務主要起源,便是賣地、地租,和對已賣出的地盤應用權收取依據市場顛簸調理的物業房錢——差餉。差餉是就房產品業征收的稅項,是一種間接稅。差餉是依照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再乘以一個百分率征收,該租值是假如物業在指定的估價根據日期空置出租時,估量可獲得的公道年租而盤算。今朝的差餉征收率為5%。而差餉占今朝當局收入的5%上下。

  賣地與其他與地盤相幹的收入包含地價收入、印花稅(即物業生意稅)、差餉,另有當局在地盤方面的投資。從2015年的情形看(圖二),僅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兩項,就占到當局團體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加之差餉,就到達30%以上。

  香港特區當局的收入起源。圖表起源:香港特區當局2014-15年度預算案

  我為何以為,作為當局收入的一個重要起源,賣地是一種隱性的稅收轉嫁呢?由於實在,經過“地產商->阛阓業主->超市謀劃商”這一通道,差餉、地租、物業和地價的本錢,都黑暗轉嫁到咱們在超市買到的每件產物上。剪個頭發或看場片子的用度裏,也都含有地盤和物業的稅金。

  香港為何幾個超等大企業都是地產商?我認為,他們很早就看破了這個軌制最軟弱之處:這個收入起源靠地盤的當局,必需持續很珍愛地把地盤吊起來一點一點賣,而且毫不願望乃至某種水平上不容忍地價和物業價錢向下走。這類依附地盤謀劃都會的方法,從香港舒展中國要地本地許多都會,是利是弊見仁見智。

  香港當局歷久履行這類踴躍不幹涉政策的效果,從經濟構造上說,致使了香港與深圳現在進入兩個完整分歧的軌道。我在比來的一個集會的談話中指出,深圳與香港差異(不是差距)愈來愈大,是指這兩個都會的經濟構造、在環球經濟中的腳色愈來愈不同樣。深圳勝利轉型為一個以收集和電子科技為焦點的制作業基地。

  相反,香港經濟中唯一2.5%的制作業,主如果金器金飾、腕表等傳統高增值的產物,而九成以上的公民產值來自辦事業,個中所謂高端辦事業的金融占16%,商業、運輸與物流、旅行、貿易與餐飲,多半都是中低真個。可以說,香港經濟因此流暢為本的辦事型經濟。科技產物的高附加值和市場對像騰訊(163.7, -0.80, -0.49%)華為這種高科技公司的高估值,讓咱們一眼就看到深圳經濟的發展性,和在比較下香港經濟的過氣狀。

  固然,香港經濟走到今朝這類狀況,完整歸咎於踴躍不幹涉政策,其實不適當。我小我認為,另有幾個緣故原由也很癥結,且經常不被人說起。

  起首,是香港的重商傳統。

  香港一百多年前開埠便是一個轉口商業流派。重商文化,靠在國際商業中供給增值辦事來賺差價,從贊助買家選取什物產物,到厥後謀劃股票證券辦事,實質是漸漸向高階情勢的商業走。

  讓我嘗嘗總結一下這重商在平常生存中都象征著甚麽:

  (1)不太看重學歷,夠用適用就好。以是香港人讀博士的很少,但企業裏奪目妙手許多;(2)精於生意,市場敏感度高,同時有很好的遵照條約的習氣與原則;(3)異常習氣從客戶角度思慮題目,從客戶獲得增值辦事的滿足中獲得回報。這幾點,從無名賣菜阿嬸的行動,到上市至公司的舉措,都是同樣的。

  這類重商的偏向,與瑞士這個800萬生齒的歐洲小國異常分歧。

  為何要拿瑞士來比擬?香港匯豐曩昔的一名總裁在香港回歸時曾發起香港轉型為亞洲的瑞士。最近又有深圳的文章以為,香港與瑞士和新加坡比擬,輸就輸在缺乏制作業。而不得不提的是,瑞士人和德國人同樣,有一種工匠文化,他們那種對產物千錘百煉、從產物制作中追求好處和興趣的精力,漸漸構成一種當地或本民族的文化。

  除當局不幹涉政策與重商精力,第三個影響本日香港經濟構造的,是人材與教導。當局不幹涉市場,不特殊培植任何行業,致使人材天然向著當地回報最高的行業會合。

  依據我在香港大學20多年的視察,1980年月到2000年月,香港最佳的門生大部門卒業後都會合到社會收入最高或最穩固的幾個職業,它們是狀師、大夫(包含牙醫)、金融業從業員和當局公事員。直到本日,當咱們上課和判卷子時,照樣可以看到,即就是地輿系開的大眾課,司法系和金融系的學平生均成就也穩固地淩駕了其別人文或社會學科門生的成就。

  香港大學的牙科學系的學術排名高居天下榜首(依據2015年QS大學分學科排名榜),是全香港各個學科在天下排名中最高的。而人文和社會科學各個專業門生中的精英,末了也每每被當局、銀行或國際至公司吸走。

  然則,即使造就了一些科技人材,因為重商的構造,他們也未必能在當地做出成就和大奇跡。不說不曉得,本日成為天下無人機第一制作商的深圳大疆創新科技的開創人兼行政總裁汪滔,曾於2003年從華東師大退學,到港科大讀電子與盤算機工程系。2006年研討生卒業後,創建了大疆立異。

  汪曾說過:“如果我沒有去香港,便不會獲得本日的造詣。如果我留在要地本地大概去了美國,也不會創建大疆立異。”但是,固然實現他立異思惟基本的是香港,但實現他幻想的企業卻設立在了深圳。

  這個案例,恰好帶出了我要提出的末了一點,便是香港地輿地位和汗青特別性對其家當構造的影響。人們常拿香港與新加坡比擬,由於兩個都是所謂“city-state”。

  但究竟上,新加坡早早解脫英聯邦、與馬來亞鬧翻而自力的時刻,就奠基了它必需依附其經濟的自力,來確保其政治上的自力,同時依附其經濟上與國際強勢國度的接洽來確保其政治上的平安。是以,新加坡李燦爛那種當局主導式的企業型國度,在推動經濟時,每時每刻想著本身經濟與環球經濟的幹系和本身經濟在將來經濟中的腳色。

  相反,香港在中國改造開放以前,靠著本身做出口加產業辛辛勞苦拼出了四小龍位置;但改造開放以後,特殊是建立深圳特區以後,忽然間,一個靠在便宜勞動力在珠三角建廠經香港轉口的掙錢機遇冒了出來。

  香港與新加坡分歧,其實不存在對身邊這個天下潛伏超等經濟實體的戒心。中國要地本地對香港,既是市場和辦事工具,又是轉口商業的貨源地。

  並且作為中國的一個都會而不是一個自力的國度,對大陸的依附,不管從政治上照樣經濟上,都是“政治準確”的,只管從香港“本土”來看,它在其時落空了成長高科技的壓力和動力。香港特區當局的科技增進局到本年才建立,比新加坡晚了整整十五年,便是究竟。

  本日,要地本地旅客總量已到達每月300萬上下人次,占到每個月410萬旅客總量的七成多。要地本地旅客買賣敏捷膨脹,和響應不同凡響的花費方法,像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給經濟成長正在失速的香港打了一支強心針,即使真正帶來的GDP不必定很高,最少辦理了許多技巧不敷人士的就業。但另外一方面,從有名的奶粉限購政策到網上彀下狂罵“蝗蟲”的情形,到處反應出短時間內很多當地人難以接收如斯大批要地本地旅客訪港在親身體驗上帶來的各種打擊。

  有要地本地經濟學者責備香港限定每人只準帶兩罐奶粉,是對香港這個號稱天下最自由市場的莫大譏諷。我卻是認為,更譏諷的另有兩件事。一個是為何要到香港來買原來海內就有得賣的外國奶粉?豈非不是由於誰人市場有題目?另外一個是假如真有純潔的自由市場存在,為何還限定自由行的人數?這解釋,自由行政策自己,便是香港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自由市場的鐵證。

  現在每天嚷著要增強對自由行掌握的某些港人,同時也是在分歧的場所每天說著完全市場經濟最完善的那些人,這不是一個更大的譏諷嗎!固然,這譏諷對香港其實不主要,更主要的和意想不到的是,自由行居然激化了香港內部的辯論,惡化了陸港兩地幹系。

  豈論制作業全體轉移到了珠三角乃至越南柬埔寨,照樣每月三百萬的要地本地旅客,都重復在證明著一個簡略的究竟:香港歷來都是一個外向依附型的都會經濟。香港不外是一個730萬生齒、1100平方千米地盤的都會。

  讓如許一個都會活好,讓香港市民活好,其實不須要斟酌從新結構甚麽“公道家當構造”(第二家當不克不及少於百分之……),但須要保護一個歷久、多元的對外收集聯接。近20年,這個聯接愈來愈著重於從與要地本地來往中獲益,這仿佛是必定的,但也正正由於如斯,香港仿佛正在不知不覺地忘卻成長本身的國際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