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的刻板印象:加拿大土生華人被指有口音

2015/06/10 瀏覽次數:7 收藏
分享到:

  據加拿大《明報》報導,加拿大卑詩大學(UBC)一項新研討表現,在當地出身並長大的華人,縱然母語是英語,但當人們看到措辭者的照片,曉得他們是華人時,仍會認為他們的英語帶有口音,或是比擬難明,聽者對付華人所說內容控制的精確度亦會較低。研討以為,種族呆板印象仍舊存在加拿大這多元社會,而且影響人們平常相同行動。

  UBC說話學系研討員貝布爾(Molly Babel)及拉塞爾(Jamie Russell)在美國聲學期刊協會(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揭櫫有關“說話可懂得性”(speech intelligibility)的研討申報,個中一項研討範疇等於懂得“種族成見”(ethnic bias)對付相同的影響。

  研討指出,研討員找到12名以英語為母語的加拿大人,傍邊有一半自認“白人”,有一半自認“華人”。

  他們都是在列治文出身而且長大,有雷同的教導情況及生存配景。

  研討員事先預備很多多少段措辭內容,讓這12名“措辭者”逐句念出,而且灌音,錄好內容後,有的附上措辭者的詬誶照片,有的則是不附照片,只附3個“十”字的圖案。

  以後研討職員找來15名同樣因此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去聽已錄好的句子,並記載他們對句子內容控制的精確度。

  這些“聽者”除母語為英語,而且肯定無措辭、說話或是聽力的停滯。

  研討成果指出,“聽者”如果從所附照片中曉得“措辭者”是華人,就會以為加拿大華人所說的英語,較加拿明白人所說的難明。

  研討成果表現,團體對這些句子內容懂得的精確度均勻為54%;“聽者”對白人聲音控制精確度有64%,但對華人聲音的控制精確度卻只有44%,二者相差異常大。

  介入研討的“聽者”還被請求對“措辭者”的口音舉行強度評分。

  他們聽同一位“措辭者”,有附照片及沒附照片的兩段灌音,並比擬差異。研討重要作者貝布爾指出,在口音的比擬方面,研討發明,當“聽者”曉得正在措辭的人是白人時,他們就會忽然認為白人措辭少有外國聲調,以為他們措辭更像是母語為英語的人士。

  配合介入研討的拉塞爾則說:“這項研討可以提示,咱們日常平凡在聽人措辭時,應當隨時留意是不是已心存對種族的呆板印象。”

  比來進入職場的幾名當地長大的華人大學卒業生,廣泛還未感遭到本身華人身份,影響大概的求職機遇,不外,就有人從曩昔兼職履歷中發明,店主固然未輕視華職員工,但卻常常會感遭到客人對其英語才能的疑惑或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