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學 如何通過輔助政策使簽證獲簽率最高化

2014/07/13 瀏覽次數:5 收藏
分享到:

【加拿大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canada/) - 加拿大留學簽證技能】加拿大留學 若何經由過程幫助政策使簽證獲簽率最高化
   當加拿大留學簽證的SPP籌劃已深刻民氣,當層見疊出的加拿大留學新政來到咱們身旁,當你可以或許脫口而出的說出SPP,GIC,SDS這三個籌劃的時刻,又有若幹人真正懂得他們分離代表了甚麽趨向?實用哪些人群?若何經由過程這些幫助政策使本身的簽證獲簽率最高化?下面就來給眾人具體的分析一下這個中最近存眷度頗高的GIC籌劃。

  GIC政策的配景:

  加拿鴻文為一個老牌的留學國度,以其優良的教導資本、低廉的價錢和頗具吸引力的移民政策正在逐年收到愈來愈多的中國留門生的追捧。但往往談到加拿大的簽證,嚴厲的考核法式和刻薄的包管金尺度卻成為了許多申請者的夢魘,就連許多有著多年申請天資和履歷的留學機談判專家也會覺得頭疼。就在眾人為了找到經由過程加拿大使館簽證申請的捷徑而束手無策的時刻,2010年起,加拿大當局對付國際門生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率先為咱們沖破了加拿大簽證難的冰封。

  所謂GIC籌劃,即(Guaranteed Investment Certificate)銀行投資證實的全稱,是2011年5月3日,加拿大當局為了進步國際留門生的簽證率,供給的一項利好政策,旨在許可相符請求的申請人在其簽證申請中遞交更少的資金文件,他們可經由過程申請在指定的加拿大銀行投資,代替曩昔多半資金文件,這不但減輕了優良門生留加的資金累贅,並有益於進步說話才能好的門生簽證經由過程率。該政策的出台,利很多多少多,將贊助更多的優良中國粹天生功赴加留學。

  申請資料與以往大有分歧:

  按照舊規的尺度,加拿大使館對付一個申請者包管金的慣例性請求為:A. 包管金數額充足:15萬元國民幣/年X在加拿大現實就讀年限+10萬上下國民幣浮動=包管金總額。舉個例子:到加拿大讀本科,即須要預備包管金為15萬 X4年+10萬=70萬國民幣。B. 存期足月:即全部包管金的存款汗青要只管即便知足12個月的存期汗青。到達上述尺度,才可以被稱作及格的包管金組成。而經由過程GIC政策申請則只須要:A. 加拿大正規University登科關照書原件;B. 供給雅思6.0的成就單;C. 危害體檢證實;D. 預備國民幣10000加幣存入加拿大指定Royal Bank of Canada作為包管。E. 付出一年的進修用度。具有了以上前提就能夠開端申請了,既省略了支撐資料的繁瑣,也拋開了包管金汗青的憂?,一石二鳥。

  與SPP籌劃的分歧的地方:

  A. SPP軌制重要針對的加拿大的特定College,而GIC籌劃面臨的重要為加拿大的University。

  B. SPP籌劃下,包管金請求足額且足月,而GIC籌劃下包管金既不須要足額也不須要足月。

  C. SPP請求申請者有5.5的雅思,而GIC籌劃須要申請者有6.0的雅思成就。

  GIC政策應用的流程:

  A. 申請人需按加拿大皇家銀行的請求,完全填寫相幹申請表和遞交所需的證實文件復印件等必需資料。

  B. 向中國境內的加拿大皇家銀行付出響應的手續費(800元國民幣),同時將GIC所需的資金(10000加幣)匯入加拿大境內的指定銀行。

  C. 加拿大境內皇家銀行收到相幹用度後會出具資金證實文件(GIC)。

  D. 申請人簽證經由過程抵加後須與加拿大境內皇家銀行預約,攜帶相幹證實文件簽收銀行卡等有關資料,首筆2000加幣將主動劃轉到申請人小我賬戶,余額部門將分5次每2個月主動劃轉到申請人賬戶。

  應用GIC籌劃的上風:

  固然對付當今社會的中國度庭來講送孩子到加拿大留學已再也不是遙弗成及的工作,然則對付使館關於資金資料刻薄請求卻讓許多申請人瞠乎其後。GIC 籌劃的實行,下降了留學包管金的硬性門坎,使愈來愈多的有很好說話基本,盼望出國進修卻又苦於包管金預備的孩子重拾了留學的願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福音。

  勝利案例分享:

  L同窗,2012年5月高中卒業,高中均勻成就88,IELTS6.0,申請加拿大布魯克(Brock University)大學本科雙登科課程,怙恃為工薪階級,家庭存款50萬國民幣,按照加拿大使館請求,其須要預備的包管金快要70萬國民幣上下才適合,並且要盡量的知足1年的存期,今朝她的家庭經濟才能是達不到做加拿大簽證請求的,縱然怙恃再籌集20萬國民幣作為包管金,使其總額到達70萬,該申請者仍舊要面對包管金汗青不敷存期1年而拒簽的危害。而經由過程GIC政策,L同窗已於同年9月順遂進入大學教室就讀了,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異常勝利的案例,值得眾人鑒戒。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6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