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

2012/03/23 瀏覽次數:9 收藏
分享到:

【馬來西亞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malaysia/) - 馬來西亞留學日誌&履歷】馬來西亞的風土情面
馬來西亞具有永久的炎天和永久的陽光。人們稱它為旅行勝地,也稱它是花圃國度。當你踏上馬來西的地盤,好像進入一個熱帶花圃...

  另具匠心的開齋節

  開齋節是馬來人新年,每逢伊斯蘭齋月,穆斯林都要實施一個月的日間禁食。齋月後的第一天便是開齋節。節日前夜,穆斯林都要舉行救濟運動,贊助有艱苦的人。在外埠的人紛紜趕回家和親人團圓。

  開齋節淩晨,穆斯林都前去教堂,舉辦盛大的祈禱典禮。典禮事後,人們相互熱鬧祝願,還互相登門訪問。這一天,家家戶戶預備豐富飯萊,主食有米飯、糯米糕點、馬來粽、咖喱牛肉、羊肉串、烤雞等風韻萊肴。紅茶、咖啡等飲料,包羅萬象。熱忱接待顧客。在吉隆坡馬來族的開齋節,馬來西亞國度元首在皇宮舉辦開門迎賓運動。那天華族和土著族群同夥,構成數以千計的人潮,從四面八方湧向皇宮,熱鬧地向國度元首祝願開齋節。在古晉,開齋節那天淩晨,我和夫人前去劈面江的州元首府,向州元首和首席部長和馬來族同夥祝願開齋節。

  另具匠心的團拜歡慶運動連續兩三天,舞獅助興、美食好菜待客,大家高興之情溢於言表。小孩子更是愉快萬分;喜得一個個的“綠包”,“綠包”就像華人的“紅包”同樣,父老將錢物放在綠色小信封內或由綠色紙包裝著,小孩進門逐一分發。

  盛大熱烈的豐產節

  沙撈越州達雅族和沙巴州的卡達山族每一年在5月尾或6月初都過豐產節。舉辦慶典數天至一周時光。沙撈越當局劃定,每一年6月1日和2日為豐產節。本地過豐產節就像華族慶賀春節同樣盛大熱烈。節日的氛圍熱鬧,平日在祭司主持傳統禱告和戴德典禮後,各類跳舞表演、文娛運動、選美等,紛紜登場,熱烈異常。而且,節日裏不但達雅人之間相互祝願,馬來人、華人也紛紜應邀來到長屋和他們共慶節日。節日裏達雅人披上美麗的領巾,戴上高尚的羽冠,穿上英武的獸袍,佩起家傳的寶刀,迎接四面八方的來賓。長屋沸騰起來,有盛宴、祭奠、歌舞表演,選美競賽、斗雞競賽,慶賀運動多姿多彩。長屋住民與賓客一向共舞至天亮。咱們抵達時驕陽炎炎似火燒。熱忱的主人紛紜撐著傘為咱們遮陽。腰間綴滿銀飾的女為咱們佩帶胸花,熱鬧而盛大的迎接典禮在長屋前舉辦。本地議員主持祝願典禮,他把長矛揭穿豬兒的喉嚨,表現豐產和祝願。然後屋長約請賓客品味一杯芳醇的杜阿酒,這類酒是長屋達雅人自釀的米酒,賓客個個碰杯一飲而盡,表現配合祝願節日。

  祝願典禮停止後,顧客登上獨木斜梯,邁進長屋長廊,出席更盛大的慶典。在長屋長廊裏,來賓座無虛席。隨後屋長致熱忱彌漫的迎接詞,素來賓和住民祝願節日,並先容長屋達雅族和氣相處的景象,接著由主賓致辭報答。賓主發言報之熱鬧的掌聲和笑聲。發言終了,晚宴開端,咱們與主人邊交談邊享用“因奈”(母親之意)仔細預備的菜肴,奇特的烤魚塊,香馥馥的竹筒飯……大家鼓腹歡躍的模樣,使人難忘。上下手嚴厲的禮節分工

  握手是一項很主要的禮儀,在馬來西亞,握手可以說是今朝最為經常使用的一種會晤禮了,男女兩性都能接收。握手時眼光必定要直視對方,面帶微笑,神色親熱,友愛。尊長、身份較高者、女生、主人等平日先伸手。

  在馬來西亞會晤時傳統的請安方法類似平日的握手。你伸出雙手,輕輕碰對方伸出的雙手,並接著將雙手放在胸前,表現“我至心祝願你”!

  他們隱諱用左手同人握手,也隱諱用左手接物和遞送器械,以為左手是卑下和不幹凈的,應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上洗手間,平日用左手及自來水潔身,大概這便是他們以為左手最臟的緣故原由。

  忌用食指指人、物體或偏向,以右手的拇指與其他四指歸並於掌心的指法,才是規矩之舉。用右手抓飯。他們用餐風俗奇特,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有在高等餐廳和西式的宴會上,馬來人材用刀叉和湯勺。送禮或收禮皆用右手。上下手有著嚴厲的禮節分工。天下漢文報紙至多的國度

  馬來西亞漢文報業汗青悠長,已有近200年的汗青。天下第一份漢文報《察世俗每個月統記傳》於1815年在馬六甲創刊。其時由兩位英國人和一名中國廣州人開辦。據記錄,該報內容除宣揚基督教義外,也兼載消息、談吐、常識等。漢文報業見證兩個世紀,各時期特色分歧。最先為宗教報章時期,到1880年至1919年為止的以《光彩日報》等政論性報章為主流報章的時期,1920年至1941年貿易報章突起的時期,以後閱歷抗日時代、馬來西亞爭奪自力年月,一向演化到本日收集化的時期。

  在近兩個世紀時代,漢文報紙在情勢、內容、功效、辦報的主旨和態度、硬體裝備和軟件,和謀劃方法上閱歷了龐大變更。當代時代,馬來西亞是天下漢文報紙至多的國度。共約20多種,各報天天出數版至50-60版不等。刊行量為數萬份至數十萬份。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1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