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記者發公開信譴責德國之聲 稱其與民主背道而馳

2011/04/06 瀏覽次數:12 收藏
分享到:

【出國留學頻道 abroad.hopetrip.com.hk - 社匯聚焦】華人記者發公然信訓斥德國之聲 稱其與民主南轅北轍

【出國留學頻道 abroad.hopetrip.com.hk 】繼德國對外播送電台“德國之聲”以“政治分歧格”為由解雇4名華人記者後【具體】,德國《新萊茵報》網站日前登載4名華人記者的公然信,訓斥“德國之聲”將中文部意識形態化違背消息準則,與“民主”南轅北轍。

這封發給“德國之聲”播送委員會和德國議會的公然信以為,“張丹紅事宜”後,“德國之聲”現實上無前提知足了中國海 外貳言人士的“獨特”請求。起首,它招聘了一個與上述人士靠近的漢學家魯道夫。他多半時光對中文部的稿件舉行機密檢察。“魯道夫的事情基本不是為文章舉行 說話和情勢上的把關,其實是包管中文部不出如今貳言人士看來哪怕只有‘對中國友愛’懷疑的文章。”魯道夫乃至誇大,中文部報導中應把台灣當成“自力”的 國度來看待。“他的這一概念與德外洋交部的態度相左,同時也解釋他的公平客觀性被打上大大的問號,他是不是合適監視德國之聲的法定義務,也很值得疑惑。”

王鳳波等記者、編纂對上述做法舉行抗爭,成果反遭襲擊。在一次編纂部每周例會上,王鳳波質疑錄用終審編纂的尺度是甚麽。主管職員答復說,“我是依據我的感到來做出決議的。”越日,王鳳波被叫到主管辦公室,主管再次施壓,請求他往後不得經由過程內部大眾郵箱評論辯論編纂部事件。

公然信還表現,依據“德國之聲法”,其根本義務是“增進文化與民族間的懂得和交換”。這一懂得與交換進程的條件是客 觀與對話。那種大量判式的單行道不是準確的交換方法。誠然,關於中國的爭辯是異常龐雜的,但正由於如斯,“德國之聲”引導層才應具備這方面的才能。遺憾的 是,“德國之聲”引導層選取了一種對他們來講最輕易的途徑,那便是粗魯地將評論辯論壓抑下去。“他們的處置方法是為了本身的好處,違背消息準則,並且也是反民 主的。”

公然信請求停止“德國之聲”中文部的意識形態化,使之回反正當的消息原則,請求“德國之聲”從新檢查解雇不服從員工的政策,收回不合法的決議。

(留學 abroad.hopetrip.com.hk )
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