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canada/) - 加拿大留學入境指南】加拿大移民入境的留意事變
移民加拿大的手續解決完以後就會面對上岸的題目,上岸加拿大須要處置的工作異常的繁瑣,假如處置欠妥均可能給本身造成喪失。下面86留學網詳細先容一下上岸加拿大須要留意甚麽:
一、行李托運
1 、航空托運
加拿大航空公司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對托運行李的根本請求是同樣的,詳細限制以下:
托運行李:每人兩件 每件 23 千克
長+寬+高不跨越 158CM
手提行李:每人兩件 每件 10 千克
大的:23*40*55cm,小的:16*33*43cm
2 、海運行李
海運一樣平常來講,須要 20 天上下,以是,在海運後 15 天上下抵達加拿大是比擬適合的時光。
海運多采取集裝箱運輸,其規格有兩種:20千克,貨櫃長 5.2 米、寬,高都是2.3 米 / 載重 17.5 噸 / 體積 27 立方米;40千克,貨櫃長11.4 米、寬,高也是 2.3 米 / 載重 24.5 噸 / 體積 56 立方米,海運私家物品的規格在此規模以內的均可以運輸。
3 、海運文件
海運文件需填寫海運拜托書,個中必需註明收發貨人(請求門到門),同時還須要供給移民紙復印件、護照復印件、物品清單(清單必定要本人具名,地點單元蓋印)以供報關用。必須照實填寫!
二、入境表格
無論您是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飛機照樣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加拿大以前您都邑被請求填寫加拿大的入境表。
三、時光調劑
和中國所通用北京時光分歧,加拿大境內定時區的分歧,時光也有所分歧。以溫哥華和多倫多為例,前者比後者晚3個小時。和中國的時光比擬,北京比溫哥華早16個小時,比多倫多早13個小時。
四、機場入境
從亞洲直接來加拿大落地的,一樣平常在溫哥華或多倫多入關。由北美或其他國度來的,將在你的國際航班達到都會入關。
下飛機以後,在新移民入境人數較多的機場會有人持“新移民 New Immigrant”的牌子策應,贊助你解決入關手續。假如無人策應,應當盡快列隊解決邊疆手續,然後到零丁為新移民設立的辦公室解決入境手續。假如不曉得在那邊辦手續,可以問穿禮服的機場事情職員。加拿大機場供給通俗話和粵語翻譯辦事。
五、移民局
移民招待辦公室的官員會檢討你所帶的文件,並查對你護照及移民簽證上的內容,別的還會提出一些慣例的題目,然後讓你具名承認你的答復屬實無誤。常見的題目有你帶若幹錢到加拿大,你是不是有不隨身帶的行李。你還可以避免費獲得一些當局分發的關於新移民的權力和責任的小冊子。
有的人在體檢時有稍微的分歧格項目,然則不影響經由過程體檢。在這類情形下,移民官會在移民簽證上加之附加前提,落地後,您必需在 30 天以內到大夫那邊去進一步體檢或聽候衛生部的關照。
六、溫馨提醒
新移民供給地點是為了能在 4 周上下時光獲得移民局簽發的“楓葉卡”,是以要向移民局供給一個平安、靠得住、可以或許收到卡的地點。假如您預訂回程機票,機票上的返回時光也發起最幸虧 4 周今後,大概可以用 OPEN 票,等入境後再確認詳細時光。
七、海關
作為加拿大的新移民,你落地時帶進來的小我產業和行李全體免稅。假如你除隨身攜帶的行李外另有海運或別的方法運來的行李,入海關時必需要報告。海關官員會給你報告表格,讓你列出清單。只要不帶煙酒或犯禁物品,海關一樣平常不開包檢討新移民的行李。
過海關的時刻都請求搭客將托運行李提出舉行入關檢討,在完成移民局落地和海關入關的手續今後,假如還要轉飛機飛往別的都會,請立時再將行李持續托運。一出海關就有航空公司的托運和確認坐位的櫃台,您只需把行李放到指定的傳送帶上就好了,沒必要將行李推出國際區。為了實時遇上下一個航班,要實時向事情職員訊問若何找到你該去的登機口。進入海內區的進口時必定解釋是當天起色,登機牌上會給加蓋免機場稅的章,不然還要加收機場扶植費。
依照加拿大當局劃定,家眷不克不及零丁於主申請人先行入境解決落地手續。家眷可以和主申請人一路去落地解決手續,也能夠待主申請人入境後再去。假如主申請人先入境,入境後要將移民紙正不和(第一次入境時移民官在移民紙的後頭及護照上蓋的章)及護照有關頁復印(包含響應簽證和印章)寄給後入境之家眷,家眷入境時要帶上,證實主申請人在加境內。假如臨時不帶小孩,小孩必需在簽證有用期內入境以防簽證過時。入境後在加境內各省自由交往無限定。假如移民申請時,在 IMM0008 表上家眷填寫的是不隨行,那就象征著你沒有同時申請家人的移民簽證,支屬只能在往後以家庭團圓的方法申請赴加。
移民加拿大的手續中上岸加拿大過程當中異常的多,每個關鍵都異常主要,入境加拿大須要留意的工作也很好,假如您想要本身的加拿大移民加倍通順,選取全球移民是最佳的選取,公司在加拿大有分公司,各類招待辦事包羅萬象,讓您的入境加倍順遂。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9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