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留學 有關國名、國徽等方面的常識

2013/07/15 瀏覽次數:8 收藏
分享到:

【法國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france/) - 法國留學日誌&履歷】法國留學 有關國名、國徽等方面的知識
 國名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國名源於中世紀前期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決裂後,西部法蘭克王國相沿其名稱並演化為法蘭西。“法蘭西”(France)這一稱謂最先湧現於11世紀的《羅蘭之歌》中。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都城是巴黎。

  在漢字文化圈中,中國稱其為法蘭西,簡稱法國。但日本稱為仏(佛)蘭西(化名:フランス),簡稱“仏”。

  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采取大革命時代的紋章作為國度的標記。紋章為卵形,上繪有大革命時代風行的標記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等法律官用的權標,是威望的意味。束棒雙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此間環繞糾纏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同等、泛愛”。全部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環帶飾品所圍繞。

  國旗

  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公民自衛隊隊旗。白色代表國王,藍、赤色代表巴黎市民,是王室和巴黎資產階層同盟的意味。本日的法國國民也以為,三色旗上的藍色是同等的意味,白色是自由的意味,而赤色代表了泛愛,正如法國國民“自由、同等、泛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的宣言。1946年憲法確認其為國旗。三色帶的寬度比為30:33:37。

  國歌

  自由的贊歌--《馬賽曲》,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幹預法國革命的危機時候,表達了法國國民爭奪民主、否決虐政的頑強信念和大無畏精力。歌詞原作者是魯日·德·裏斯爾。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當局宣告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經由過程定為國歌。法國大革命時代,有過很多鼓動斗誌的戰役歌曲,而最受大眾愛好、風行最廣確當屬《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舉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初次吹奏,不久就傳遍了天下。三個月今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部隊高唱這首歌曲,聲勢赫赫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集會,開端和停止時都一定吹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是以得名。

  1795年,《馬賽曲》正式定為法國國歌。今後,這支歌曾被拿破侖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侖三世廢除過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義務時,已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巨匠,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豪情,為那段光輝而悲壯的汗青面前目今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3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