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馬來西亞留學優勢解讀

2014/06/21 瀏覽次數:2 收藏
分享到:

【馬來西亞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malaysia/) - 馬來西亞留學國度上風】2014馬來西亞留學上風解讀
   出國留學頻道小編為眾人先容2014馬來西亞留學上風解讀,願望對出國留學的同窗有所贊助。想懂得更多留學出色內容,出國留學頻道為你具體解答。

  家喻戶曉,馬來西亞是一個俏麗富裕的熱帶旅行國度,其自然的叢林、湖泊、海洋及山水等天然情況,豐碩的物產,先輩的科技教導,優良周密的旅行辦事正在吸引著天下各地的旅客、販子及外洋留門生,是東南亞熱帶地域的黃金之地。

  馬來西亞留學有如下幾點上風吸引著中國留門生:

  一、留學情況好

  馬來西亞領土雖小,國力卻非常強大,年人均公民收入高達6000美元。馬來西亞總生齒有2200萬,華人占28%,具備華人傳統文化氣味,門生輕易順應。今朝有135萬人受過正規的高級教導,教導程度名列亞洲前茅。馬來西亞政局穩固,經濟繁華,治安優越,氣象平和。馬來西亞汗青上很少湧現紛爭、地動、台風等災害。

  二、教導程度較高

  據先容:馬來西亞的高級教導實施一種奇特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的教導方法--課程轉移。現實便是將英、美、澳、加、新等國的有名大學的課程部門或全體(2+1、3+0)轉移至馬來西亞分校或互助院校,卒業時得到由英、美、澳、加、新等國的有名大學發表的學歷文憑或學位證書,並為國際公認。特殊是在商務、旅店與旅行治理、治理學、電腦科學、民眾流傳學、工程與運用科學、文學藝術等範疇,具備天下和亞洲領先程度。馬來西亞院校的國際課程大多環繞若何應用專業常識來辦理現實題目而設置的,並為門生供給大批的練習機遇,是以馬來西亞院校的卒業生以具備高本質和現實操縱才能強而著稱。

  三、學制短、轉簽第三國手續輕便

  馬來西亞的院校大多與英、美、澳、加、新等國的有名大學(多為公立大學)建有雙聯課程或學分轉移制課程,學士學位學制僅三年,並可以便利地轉入第三國大學進修。

  四、課程計劃到達國際水準

  在馬來西亞門生除可以得到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外,還可以得到國際承認的資歷證書或專業文憑作為就業的有力砝碼。

  五、便捷的交通,便於怙恃前去

  馬來西亞與我國相距其實不太遠,沒偶然差,交通便利快捷,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均有飛往馬來西亞的直航班機。便於門生和家長在假期相互探望。

  六、無英語請求、全英文講課情況

  馬來西亞的推舉院校全體是英文講課。中國的高中、職高、中專及大專生,不須要供給英語成就就能夠赴馬來西亞留學。門生入學前,須要經由黌舍的英文測試,依據測驗成就支配英文進修時光,可長可短。

  七、健全的教導監視機制

  馬來西亞有著天下上最高的教導尺度,有專門的部分-馬來西亞學術判定局按期舉行教導質量評估,並采取質量尺度治理系統,以確保優良的教授教養質量,卒業證書為國際廣泛承認,而且馬來西亞教導同盟解決的大學都受中國教導部承認。

  八、用度低廉

  依據今朝的行情,到馬來西亞讀本科(學士學位)每一年的膏火和米飯錢用(含食宿)約為5萬元國民幣,讀研討生(碩士學位)每一年的膏火和米飯錢用(含食宿)約為4萬元國民幣,僅為英國的五分之一,也大大低於其他歐美國家,門生可勤儉留學用度50%~70%,大大削減了門生的經濟累贅和生理累贅。別的,馬來西亞當局每一年還為成長中國度的優良門生供給獎學金,中國留門生可直接向院校申請。馬來西亞的留學性價比異常公道,是工薪家庭的首選。

  九、簽證政策寬松、簽證率高

  馬來西亞從1996年開端招收中國粹生,今朝對中國粹生的簽證政策較為寬松--無需經濟包管。馬來西亞的許多院校采取"快速"簽證申請法式,即黌舍在吸收留門生並核發登科關照書的同時,已為其向移民局申請了入境同意信。馬來西亞的留學簽證法式平日不跨越三個月,並且簽證申請勝利率險些是100%。

  十、說話情況優秀

  馬來西亞是英聯邦國度,其英語遍及率異常高,英語是正式的生存說話和事情說話。馬來西亞99%的院校采取全英文講課。

  十一、入學方法靈巧

  馬來西亞對中國留門生的學歷沒有限定,高二畢業生、高三在讀生、高中、中專、職高、技校、大專大學在讀生及卒業生、成人教導生、自考生都可報名申請。

  十二、成長遠景優越

  固然馬來西亞不是一個大國,但倒是亞洲最繁華的國度之一,與中國的經貿與互助連續穩固成長,每一年的增加幅度跨越30%,是中國在天下上的第十大商業火伴國。近幾年來經濟情勢穩固,賦閑率低。據研討機構的查詢拜訪成果,馬來西亞在外洋有大批的家當,多半聘請外籍雇員治理,這為在馬來西亞受太高等教導的高本質外籍卒業生供給了較多的就業機遇。總之,去馬來西亞留學省時、省心、省力、省錢。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6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