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留學各種優勢 總有一種吸引你

2013/12/10 瀏覽次數:3 收藏
分享到:

【法國留學網(https://abroad.hopetrip.com.hk/france/) - 法國留學國度上風】法國留學各類上風 總有一種吸引你
   在國際上分歧的排名統計中,法國綜合大學(Université)和高級專業學院(Grande Ecole)均壓倒一切。2007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頒布的40所優良的治理類碩士院校中,法國有6所商校躋身十強。2006年《泰晤士報高級教導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評比出的50所出色歐洲大學中,法國的高級師範學院名列第五。歐盟委員會在第三期《歐洲科學與技巧指標申報書》中指出,巴黎六大的論文揭櫫量名列歐洲第二。在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頒布的“天下大學學術排名500強”中,法國入圍的高校數位居第七。

  在中國,一些法國工程師造就項目已開端運作。200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法國中心理工大學團體5所院校配合創立了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2007年,中公民航大學與法國航空航天大學團體(由法國國立民航大學、法國高級航空航天學院、法國國立機器與航空技巧大學構成)在天津配合開辦了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

  法國在科技範疇的結果和得到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法國科學家人數,充足表現出法國具有立異和研發的肥饒泥土。全部法國高校的教授教養都與科研部分堅持著密弗成分的幹系。

  法國企業介入制訂高校的教授教養綱目,愈來愈多專業的門生被請求必需去企業練習。這些於在讀時代大概快卒業找事情時舉行的練習將會使外國留門生受益不淺,他們在得到實踐履歷的同時,也獲得了將來店主的青睞。

  今朝,在法國高校就讀的外國粹生有265 000名,占全部大門生總數的10 %。法國已成為天下第三大留門生吸收國,僅次於美國(535 000名)和英國(275 000名)。在法國留學的外國粹生中,中國粹生人數位居第二,且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向(2006年增加20 %,2007年增加30 %)。附屬於法國使領館的駐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的五個法國教導辦事中間(CampusFrance Chine)將陪同門生完成簽證申請中的全部行政法式,給門生供給有利的贊助和赴法進修的需要信息。

  法國大學的註冊用度異常公道:學士課程每一年註冊用度僅需350歐元,碩士每一年400歐元(包含門生社會保險)。法國粹生和外國留門生交納的用度雷同。別的,法國當局獎學金得到者可免去大學註冊費。法國當局每一年為外國粹生和青年專業職員供給跨越兩萬份進修和練習獎學金。法國當局發放給中國粹生的獎學金數比2001增長了26 %,居第四位。法外洋交部設立了兩個優良獎學金——艾菲爾獎學金(Eiffel)和第一位優良門生獎(Major)。2006年,法外洋交部結合泰雷斯團體(Groupe THALES)與一些工程師和貿易院校推出了面向中國粹生的碩士階段項目。這類互助模式對其他企業來講具備範例感化。

  外國留門生可以享受住房補助、社會保險和大學餐飲、大眾交通、片子院、劇場等扣頭。在不跨越年事情時光60 %的前提下,可自由從事帶薪事情。門生可以每周事情20來個小時,也能夠把事情時光會合起來,在黌舍放假時代全職打工。外國粹生在拿到碩士或相稱於碩士的文憑(工程師文憑、高級商學院文憑等)後,可以申請6個月的居留證,以探求或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帶薪事情。6個月停止後,假如已被招聘將得到許可在法國棲身事情的居留證。

  全球五大洲有2億人講法語,745 000人正在進修法語。法語是歐盟和結合國機構的官方說話和事情說話。法語同時也是奧林匹克活動會官方用語。法國事天下上第五大商業強國,是很多國度,特別是歐洲國度的重要經濟互助火伴。法國的生存異常舒服,多姿多彩的文化、地輿和美食財產使法國成為天下上第一大旅行目標地國;法國的基本舉措措施,特別是在交通和衛生範疇異常當代化;法國的高校平日座落於都會中間,文化和社會生存舉措措施非常方便;法國的社團也是天下上至多、最豐碩,最活潑的。

  為了合營歐盟教導軌制尺度化,法國高校如今完整采取歐洲的3級學制,即學士、碩士、博士學制。法國發表給外國留門生和本國粹生的文憑完整同樣,且被全歐洲認可。2007年11月中法兩國簽訂了互認文憑協定,中國的本科、碩士、博士文憑與法國的學士、碩士、博士文憑原則上是對等的。

  曾在法國粹習和練習過的中國粹生可以經由過程法國駐華使館的留法學友(Club France)網站更好地維系友情並獲得相幹辦事,包含針對性強的信息、雇用緣由、校友錄、論壇和在中國舉辦的有關法國經濟文化運動的約請等等。跨越一千多家的法國在華企業將招收具備兩重文化配景,精曉法語並深諳法國文化的中國卒業生、工程師或治理人士。


原文起源:https://abroad.hopetrip.com.hk/news/49642.html